星期五, 4月 01, 2011

手持攝影心得分享

根據單眼相機的原理,一張照片要美一定要有好的曝光,而曝光值則是由環境光源、底片感光度(ISO)、鏡頭光圈、快門所組成,因此充分瞭解這幾種組合的關係,對攝影技術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人改用單眼拍照,主要還是以拍生活照為主,受不了傻瓜相機的雜訊及色彩,轉而投向單眼世界,因此大都釋手持攝影用到腳架的機會不大,本文就偏重在手持攝影的技巧。

首先必須瞭解的是「安全快門」,所謂的安全快門就是避免手持攝影時發生手震的快門速度,一般的計算方式是用鏡頭的焦段當分子,如35mm的焦段,安全快門就是1/35秒,若不是使用全幅相機,就必須乘上1.6(APS-C)、1.5(APS)或2(4/3)的倍率,Canon的系統是APS-C、Nikon的是APS、當前流行的Panasonic GF2和Sony NEX-5則屬於4/3系統,這些都是因為感光元件上的大小造成的差異, 一般而言全片幅(Full-Frame) 35mm的焦段最接近人眼所看到的景像,因此手持攝影應該注意觀察測光後螢幕所顯示的快門速度,如果大於安全快門,就應該啟動防手震或調大光圈及提高ISO值。

一般我們會把快門分級數,每一級數進光量差一倍,一般可分為13級 ,手持拍照除非有防手震鏡頭,1/30以下的可以不考慮,若為2級防手震鏡頭,理論上可以往上升2級到1/8快門。

快門 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1/4000
EV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光圈可分為10級,每一級進光亮也是差一倍

光圈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EV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反之光圈越小景深越深,拍靜態景物以F8-16最能拍出大景之整體細節,但要凸顯特定主題,就得靠大光圈了

ISO感光度也可分為6級,近來也不乏支援到6400 ISO的相機,但個人認為其雜訊顆粒已經過大,非必要勿使用。

ISO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EV 0 1 2 3 4 5

由快門光圈及ISO我們可以做出這張EV值對應表,我把慢速快門的部份刪減掉了,過慢的快門一定要腳架。

EV值越低表示進光亮越大,因此燈光不足的地方,EV值要低才ok,反之陽光充足的環境下就要用採高EV值。

一般的判斷如下:

氣候 EV值
晴天 (非常亮) 14-16
多雲/陰天 (亮) 12-14
雨天/日幕 (微亮) 9-12
室內 (暗) 6-9
夜景 (很暗) 2-4

目前相機大都有曝光EV補償功能,試拍後可以根據成品調整EV,一般太亮太白的環境如雪地要加EV,因為相機會誤判光值,太暗就要減EV,可以讓亮部不至於過曝。

到這裡大家可以發現,大太陽底下取EV值15來看,光圈 F16 快門 1/125 剛好符合,又可以拍出遠景細節,因此有個陽光16法則

在室外陽光下,如果光圈是 f/16,則快門速度應是所用膠片的國際感光度指數的倒數。例如,在室外陽光下,如用光圈是 f/16,而所用膠片的感光度為ISO 100,則快門應為 1/100秒。

又衍伸出的口訣如下:

艷陽十六陰天八

多雲十一日暮四

陰雲壓頂五點六

雨天落雪同日暮

室內球場二秒足

客廳戲台快門八

基本上最後2句可以無視,在室內及客廳2秒及1/8秒都太長,我建議拉高ISO及開大光圈至F2.8-F4之間拍攝

再來以手持攝影拿新手都會買的Kit鏡來看

焦距 18-55mm 光圈3.5-5.6,在晴天一般來說沒有問題,但在光量不足的地方就會比較吃力,因為他沒有大光圈也沒有防手震來提高EV,只能靠提高ISO來拉,因此室內會燈光不足的地方就要用18mm這個焦段取得F3.5的最大光圈,以EV對照表來看,在室內燈光不足的地方,EV值需要在6,F3.5時快門約1/6秒,以18mm焦段,安全快門為18X1.6=28.8mm,即1/30,ISO至少要開到800,如果拍攝好動的小朋友,快門至少要再高2級到1/80,ISO就要到3200了,因此成像品質會較差,如果有閃光燈,也可以在此時運用,但閃光燈如果不用外閃跳燈的方式使用,用內閃直打通常會造成主體過亮背景昏暗的狀態。

結論

手持攝影無法用慢速快門,因此在燈光不足的環境只能靠光圈、ISO和防手震鏡頭及閃光燈補光,個人的建議是選購大光圈的定焦鏡,焦段就多走幾步路來調整,如Canon 35mm F2.0 或 Sigma 30mm F1.4 ,亦或選擇17-55mm 恆定光圈F2.8 三級防手震鏡頭都是不錯選擇,當然機身的ISO若做的不錯,可以拉到12800,畫質又可以接受,也是一個解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