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5, 2010

[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觀後感

昨晚看了大家評價還不賴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這是部改編自班梅立克的小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的電影,我並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由於本身是網路人,對Facebook的成功史算蠻了解的,網路上也有許多資料可查,但本部電影並非像拍偉人傳記般的詮釋這位少年富翁,而是以"衝擊"來做整個電影的架構,許多網路人或創業家看完應該會有不少的感受,我覺得有幾點蠻值得醒思

1. 男女關係的衝擊 : 創業的動力

「哈佛的人都知道,找一份好工作不如創造一份好事業」,這是電影裡的一段話,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許多學生都會勇於創業吧,畢竟年輕沒有後顧之憂,只要不被物質迷惑,都可以專注在自己的理想上,本片一開始就由男主角Mark Zuckerberg 與女友間因話不投機而分手來開場,道出主角的創業動力來自於 : 要讓前情人後悔、讓大家都知道我有多屌、做一個交友平台來認識更多的馬子,或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大學生活裡,賀爾蒙的力量真的不能小看,話說台灣的網誌天王,無名小站也是因為喜歡看正妹,才開始建置平台,而且這類的需求十分符合人性,例如: 在Facebook 剛成立時,Myspace與Friendster都已經是當時非常熱門的網站,Facebook敢切入此市場的理由為,"很多人想認識哈佛的人",由校園出發是他的立基點,從校園擴張省下了大幅的頻寬費用,而且所有學生就是最佳的測試員,加上學術單位本來就以研究open source的技術為主,完全使用open source solution 除了省下不少費用,也吸引了不少校園內的奇才加入陣營,造就了Facebook當時在全美校園的使用風潮。

工作了幾年後,我們的創業動力是什麼? 不甘於做平凡的上班族? 不想老是為別人拼命還要看別人臉色?錢存夠了想創造自己的一片天?....,或許我們都曾有創業的念頭,但看到家中的小朋友、房貸、車貸、年老的父母...,又聽到一些朋友創業失敗破產的慘狀,這些念頭都會收到保險箱,乖乖的去當上班族,創業真的是需要勇氣及毅力,而且還需要一些衝突的激勵。

2. 創業idea的衝擊

影片中的一個重點,Facebook的概念到底是誰先想出來的?哈佛鳳凰會的主導者溫勒佛斯(Winlevoss)兄弟,為此到法院告了Mark,當初他們以成立哈佛聯誼社網站為目標邀請Mark幫他們建置網站,Mark假裝答應幫忙卻用此概念為出發點,建置了theFacebook,雙方沒有合約,因此溫克勒佛斯兄弟靠的是雙方來往的email為證據來告Mark,最後雙方和解金為6500萬美金。

我想即使在商場上也不乏出現這類狀況,自己想到絕佳的idea,在到處找人敘述尋找認同或投資時,無意間也樹造了新的敵人,因此商場上在簽約拿到訂單前很重視NDA(保密協定)及MOU(合作備忘錄)的簽屬,若是自行創業初期的idea分享,絕對要找信得過的人,好的idea遇到執行力強的人,很快你的idea就變成別人的了。

個人就見過要創業的朋友,找了幾個夥伴一起創業,並分享了他的創業計畫及bussiness plan,幾個夥伴看似興趣不高,最後卻依他的概念為藍圖,建立了新公司,我那朋友卻沒有參與到,我想,這就是創業成功者並經之路吧,在組新公司時,就會想到利益分攤或誰主導的問題,有時只出idea的人反而會最先被踢開,誰管這idea到底值不值錢呢?

3. 夥伴間的利益衝擊

創業初期最缺的就是夥伴與資金,Mark想主導公司,因此建立初期並沒有找同樣技術背景的同學當夥伴,而選擇有點錢,且校內關係不錯的艾德華多(Eduardo)為CFO財務長,兩人股權是70%與30%,出錢的反倒是只占30%,這在國外蠻make sense的概念在台灣卻很難被認同, 我遇到的老闆只要是他出錢,他就是100%股權,其他人就只是員工,仁慈一點的給你一些技術股20%,你充其量只是股東,也曾經看過有人找朋友一起創業,出技術的不但沒有技術股,還要出資金,且股份平分,提供完技術,看到商機的朋友甚至會想吃掉技術人員的股權自行經營,Mark就是這樣的心態,艾德華多的1萬9千美金的資金,對Facebook成立初期相當重要,但在Facebook拿到創投50萬美元的資金且一堆人捧錢要投資時,就相對不重要了,而且艾德華多一直想讓網站開始營利的概念跟Mark不和,對網站沒啥貢獻,因此Mark在一次增資中,把艾德華多的股份從30%變成0.03%,並歸還當初的19K資金,也就是逼他走路的意思,艾德華多不得不與Mark對簿公堂,判決結果電影裡說是沒有公開的秘密,但網路上資料是拿回7%的股權並恢復其co-founder之名。

試想創業初期,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看似融洽,但若大筆資金到位,創業夥伴為了股權多少及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度多少會有些爭論,到底是經營的人股份多?還是技術人?還是業務行銷呢?大家認知若不同,爭執在所難免,因此建議創業初期還是要選擇主導人及核心決策流程,避免人人平等,互不相讓的狀況,而對於理念不合的成員也應柔性勸退或讓其退出決策圈,不宜用太強硬手段導致大家連朋友都做不成。

4. 創投的衝擊

Napster創辦人Sean Parker的加入,無疑幫Mark開闊了視野,曾被創投趕出公司的Sean Parker讓Mark瞭解如何面對矽谷創投,如何鞏固個人的董事地位,瞭解如何評估自己公司的價值不輕易販售。看過不少創業人在不斷增資的過程本身股權不斷被稀釋,到最後公司經營權拱手讓人,Mark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想這是身在台灣的我們所羨慕的,你不投別人搶著投,不給我經營公司就沒戲唱的姿態,把在美國有大筆資金的創投及大型公司吃得死死的,Mark一直主導董事權,2007年並讓微軟以2.4億美金取得1.6%的股權震驚世界。

在台灣即使流量超越Yahoo的無名小站,也才以7億台幣售出,約2000萬美金,相對於美國以世界為市場的網站而言十分廉價,與中國幾家龍頭網站比較起來也是相對便宜,如何與投資者談價碼,真的是一份學問,台灣的網路業者若一再的把自己定義成台灣地區型態網站,不往全球、亞洲或華人市場出發,市場的價值自然不會高。台灣的主要資金目前大都壓在電子製造業,若無法跳出代工廠的思維,也很難孕育出新的創新網路服務。

結語

美國文化及資本主義環境真是創新與創業的天堂。

附記 : 對於Facebook的回憶

2005年的Facebook, 這時候還是限制學生使用,可以看得出介面還十分陽春,同時其以相簿起家的無名小站在國內以相當火紅,2006年後,Facebook開始對學術網路以外的人士開放。

2007年的Facebook, 還有很多Myspace的影子,我當時試玩的心得是,Myspace的SNS版,但對可以匯入通訊入拉朋友及動態更新的Mini-feed印象深刻,但覺得過於單調的頁面不易被亞洲人接受。

但同年Facebook 開放了facebook platform讓ISV可以開發application,個人覺得這是最重大的決定,Zynga這家公司就是在此加入Facebook陣營開發Social game而開始竄出。

2008年 Facebook 做了大改版,Application 也豐富了許多,Social game的大成功讓Facebook成功打入台灣市場,而其流量也正式超越了Myspace成為市場龍頭。

2009-2010年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比較清楚了,全台在2009大家瘋狂註冊Facebook為了去開心農場偷菜,或去餐城開餐廳,至今facebook 市值250億美金,全球超過5億用戶。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看了你的觀後感~覺得即使是虛擬的人際關係,真象還是人吃人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