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沒有搭載電子紙技術的iPad後,電子閱讀器市場似乎硬是被澆了個冷水,大家又在開始思考用平板電腦取代電子閱讀器的可能性,畢竟2者體型差不多,但平板電腦能做的事多很多。不過個人還是認為,重點還是平台整合的完善度與內容的豐富度才是決戰的重點。我們來看看國內幾家龍頭公司的態度來分析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
硬體品牌商:
acer :
宏碁暫停電子書閱讀器計畫,認為市場不夠大。 國內最大3C品牌選擇放棄市場,很可惜的是acer有Zinio 電子書平台,卻不去深耕。
ASUS:
預計今年4月會推出DR-950 ,以目前拿到的資訊,應該是沒有內建電子書店,也沒有與電信業者合作,但有提供瀏覽器,目前看來單純想賣硬體,重點也不是在華人市場。
BenQ:
已於今年1月推出nReader K6,內建eBook Taiwan 伊博特數位書屋平台,由eBook Japan維護,目前已有3萬本書,算是最積極的廠商,目前平台上的書籍都比較舊,不過已有零秒差書籍 自慢4推出,價格是紙本書的6折,算是跨出與紙本書同步發行的第一步,未來還是要靠多元的同步發行書及及雜誌,並將售價壓到5折左右,會比較有吸引力。目前整個平台沒有強力促銷的感覺,缺乏電子書與閱讀器搭售的活動及新書和暢銷書促銷的訊息,首頁的書都算舊書,有點暴露缺點的感覺。
台達電:
自身擁有電子紙技術的台達電,日前宣布與UDN合作,原本預計2009第四季推出產品,已悄悄延至2010 Q3,目前看起來發展的重點會是中國市場,與中國移動和漢王科技都有交流,自行主導的機會不高,應該是以尋求ODM訂單為目標。
在硬體製造方面是台灣最擅長的,相信各大廠都能很容易複製出與Kindle一樣優良的閱讀器,但既然名為電子閱讀器,重要的是閱讀的內容及購買的便利性,但由於長期以來重硬輕軟,重代工輕行銷,遇到軟硬整合這部分就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大都選擇找夥伴合作的方式,但在合作洽談過程最常會造成破局的原因為以下幾點:
1. 尋求訂單
與內容商與平台商合作過程,會希望對方下單確保出貨量,但內容商與平台商資本小,而且本身的書本銷售已有完整的產業鏈,不需要冒險去販售不擅長販售的3C產品,因而容易破局,我想既然合作,雙方都應有冒險承擔的勇氣。
而由於台灣的市場小,不容易出現大型平台商下單,因此大部分硬體廠商會轉向中國或歐美市場。
2. 過於注重毛利率
由於長期代工的影響,硬體商著重於毛利率的計算,只要行銷的計畫可能折損毛利,就很難達成妥協,因此很難看到吸引人的平台整合行銷企劃案。個人認為要創造新市場,初期不能以當前市場量去設定毛利,而是以達成目標量後去計算,例如:當製造1000台閱讀器成本預估 5000 NT,但若出貨量到達10000台時,成本可以降低到4500 NT,而且在出貨正常後的半年後,隨著零組件的價格的下降,成本可能低到4000 NT,因此一開始就以5000元來計算毛利率會導致門檻增高,行銷的彈性降低。
3. 缺乏製造市場區隔的產品
大部分製造商都希望能製造大量出貨的產品,但卻常深入紅海競爭,以電子閱讀器而言,應該可以規劃出針對學生、女性、上班族、男性、圖書館…等不同族群的產品,老是想一台機型走天下,導致洽談過程不順利。
平台及內容商:
目前已開始建立平台的有: 城邦集團、遠流、UDN、博客來..等,採用的DRM系統有HyrRead、Koobe、Adobe..等,在定價、授權及平台選擇上並沒有共識,而且目前沒有中立且積極的平台商介入,以台灣數位音樂市場為例,當初有年代邱董的iMusic平台帶頭與各唱片公司談統一售價,音樂授權後才開始了台灣的音樂市場,當時該平台並以預付版稅的方式,拿到新歌的同步授權,因此平台一推出就有50萬首音樂及幾乎與市場同步的新歌,但目前的出版商擔心數位化後的盜版行為會影響紙本書的銷售,都以少量的書先試水溫,新書及暢銷書都不支援同步發行,相對的市場還在不成熟的狀態,而且不同於數位音樂市場,數位音樂即使被盜版或散播在P2P平台,仍可將之視為傳播工具或行銷通路,唱片公司仍可以靠辦演唱會或其他加值商品吸引到粉絲消費,書本的作家沒有這樣的管道,因此在數位化過程中相對保守,整體市場看來還需一段時間的試煉。
美國有Amazon及 邦諾,中國有漢王,日本有Sony,台灣有誰會挺身而出呢?如果沒,只是半調子的做,自然雷聲大雨點小了。
1 則留言:
我人在美國讀書 前一陣子真的很想要買一台 ereader..., BenQ 的設計 讓我很想要用有他 但是 怕後面的電子書提供會很少,變成有硬體卻沒有書可讀。打電話去問遠流,遠流回答我會出,一時之間,我好開心啊!不過 那台金庸閱讀器 外型設計的可以說是 令人沒有想要花一萬二去買的念頭。有點好玩的是,我打了電話去問博客來想問他們有沒有出電子閱讀器的計畫(畢竟是台灣的 Amazon) 結果 接電話的小姐說"遠流您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