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國內電子五哥的技術研究主管聊到有關雲端運算對硬體廠的衝擊,發現在雲端的認知上有許多偏差,導致內部對雲端的應用相當保守。該公司並無生產伺服器,但有大量的NB、PMP、Mobile Phone、mp3 player …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面對雲端技術內部看來是又愛又怕,以下是一些我覺得蠻關鍵的問題,並附上我的回答,提供大家參考。
我的建議是可以試著用Android平台開發一些更smart且有更多應用的電子產品,這些產品最好能支援3G上網功能,WiFi當然是基本的,並加強一些人性化的使用介面,對方提出的問題如下:
Q1 : 所謂雲端裝置是規格低階的產品,一旦大量生產會降低營收
A1 : 以前的行動裝置大都是封閉的embeded system,不易擴增應用程式,即使內建流覽器,也不易享用到雲端服務,但雲端裝置,都採開放性架構,如 iphoen OS、Android、WM6.5…等都有內建App store讓用戶更方便安裝,加上國際上大型的雲端服務提供者,都開放SDK讓developer應用或直接提供試用於行動裝置的版本,因此對於用戶絕對是增值,價格可以高一些,而且銷量會比以前好,Apple已證實了這點。
Q2 : 高階的雲端裝置,如iPhone 4售價也不過賣299 USD,一般消費性產品也頂多賣到399 USD,這營收怎會高?
A2: iPhone 賣299 USD 是綁約價,空機大概是799 USD,市場試算其成本大概179 USD,毛利相當高,因此Apple光靠iPhone與iPad的熱賣,市值就已超越微軟成為第一大科技公司,當然,若單純接Apple OEM訂單,毛利不高,但量夠大,若是用ODM的思維,就要強調軟硬整合來提高毛利及營收。
Q3 : 所謂的雲端服務,就是有大量的伺服器做redundancy的網路服務而已
A3 : Redundancy 並非新技術,雲端計算的精神在於 虛擬化、平行運算、隨選服務、高延展及可靠性、超大規模..等,衍伸出來有IaaS、PaaS、SaaS等商業上的應用,比較著名的提供者有 Amazon、Google、Yahoo、Microsoft…等,一些大型SNS也開始使用雲端運算的技術,如facebook 、twitter、Youtube。 當然,目前只要是提供網路服務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大都會說自己也是雲端服務,市場上的說法很混淆,但嚴謹一點的說法,還是已有使用雲端運算技術的服務才是雲端服務。
Q4. 為何要另行設計好用的GUI? 反正即使符合人性的UI也是需要學習的,瀏覽器是大家最常用的工具且用瀏覽器就能連到各種雲端服務,因此只要提供瀏覽器給用戶就好了。
A4 : 目前大部分的完整的服務都是針對PC上使用做設計,用行動裝置來看PC版的網頁通常會有螢幕尺寸過小,一些script及Ajax語法不支援的問題,若使用手機版的頁面通常較陽春,無法與裝置的特性做連結,因此好一點的裝置應該依訴求內建一些雲端服務應用程式,針對行動裝置的使用習慣來設計,並且可以應用行動裝置的特性如: 內建GPS、SMS、重力感應器、Touch screen…等來規劃介面,這與PC上用滑鼠使用流覽器的行為絕對不一樣,而且比單純提供瀏覽器給用戶好多了。
Q5. 為何說內建Touch screen的裝置會成為主流,Touch screen 雖然被iPhone炒起來,但北美還是以有keypad的手機為主
A5: 因為smartphone在北美去年龍頭還是Blackberry,主要以商務人士為主,比起電阻式touch screen 用虛擬鍵盤輸入,黑莓搭載qwerty鍵盤的確好用多了,畢竟商務人士常需要收發email及簡訊。但可以看到的電容式touch screen 在今年逐漸取代電阻式螢幕變成主流,主要是電容式的螢幕在用手指輸入上比起電阻式螢幕有明顯改善,而且新的虛擬鍵盤的設計也降低了誤觸的機率,因此就連Blackberry今年也出了全觸控的機種,整體趨勢來看,還是以touch screen 成長最快,稱之為主流不為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