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7, 2010

台灣電子書市場之觀察 : 關於數位版權

  最近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在4月份舉辦了數位版權講座,由研討內容可發現目前書本的數位授權是出版社的大問題,在該講座中,有拿數位音樂版權來做比較,我覺得是蠻正確的方向,國內的出版社及作家若不清楚該如何處理數位版權,也可以邀請數位音樂產業的人員來分享版權管理的經驗,這樣可以少一些磨合溝通的時間。其實以我的經驗,台灣的音樂版權授權在2003年當時洽談時十分快速,主要當時的五大唱片公司都是外商, BMG 、EMI、 Waner、 Sony、Universal 都早已有數位版權部門在處理發行過的唱片之數位版權,有幾家本身也有嘗試自己經營數位音樂平台,但效果不彰,直到Apple 推出統一售價,整合各大唱片公司音樂iTunes + iPod平台,總算讓數位音樂的銷售比例開始提升,但從P2P的Napster 到 iTunes, 唱片公司早在數位音樂市場搏鬥了好幾年, 因此當時在台灣地區的數位版權授權問題關鍵並非在於與詞曲創作人、歌手、錄音公司之間,而是在與經營平台洽談定價、預付版稅、拆分比及經營模式和銷售報表及共同行銷的部分,我記得當時簽完約後,除了要幫一些國內的音樂數外化外,國外的歌曲能拿到的就已經有50萬首,但反觀目前國內各平台的書量都不多。

  目前看來台灣的出版社還未拿到大部分的數位發行權,而且創作人對數位發行依然有不少的顧慮,因此都是以舊書或者零星的出一些新書來測試市場,扣除一些公版權的書,可販售的書量還是相當少,個人覺得出版社要能體認,數位洪流不可檔,當初唱片公司對於數位音樂的反抗,還造就了Kuro飛行網上興櫃的傳奇,越抵制的結果,只會助長更多的盜版(目前書本盜版的災情還不嚴重),而不能創造更多的營收,在這裡對出版社有幾項建議:

積極取得數位發行權

  成立數位版權部門,取得包含文字、圖片、聲音的授權,並納入自己的版權管理系統以處理日後的授權及拆帳。

擬定與平台合作的策略

這需要各龍頭出版社與平台經營商來共同擬定,如 定價、試閱內容、拆分比例及拆帳報表、經營模式、共同行銷計畫、授權報表…等。

開始將書籍數位化

很多出版社總是在擔心該選擇哪一種格式來轉檔,個人認為只要手上有數位原始送印版本(PDF、Word)就不用太擔心,目前有許多的工具可以協助轉換,不過在轉換EPUB的過程還是有不支援直排及中文漏字問題,需要另外處理。沒有數位原始檔的純紙本書數位化的部分就只能靠掃瞄加OCR技術了,這部分就相當耗功,目前似乎沒有比較快速的解決方式。

閱讀器的選擇

個人覺得數位化的好處就是能做到anytime anywhere anyway的閱讀,因此不用太擔心閱讀器的問題,好的平台商就應該支援多種閱讀器: PC、手機、Kindle、iPad..等,可以讓用戶根據使用習慣做選擇,最近有個新平台Kobo訴求就很接近這一點。

 

紙本書的雋永及帶來的感動是電子書無法比擬的,但電子書的方便性卻可能帶動新的閱讀市場,也可讓書的銷售生命拉長,不會因為絕版而買不到,看到國外各平台相繼投入市場,台灣的出版業者真的要加快腳步投入,讓國人也能早點享受到數位閱讀的便利性。

星期日, 4月 18, 2010

雷聲大雨點小的 台灣電子書市場

在推出沒有搭載電子紙技術的iPad後,電子閱讀器市場似乎硬是被澆了個冷水,大家又在開始思考用平板電腦取代電子閱讀器的可能性,畢竟2者體型差不多,但平板電腦能做的事多很多。不過個人還是認為,重點還是平台整合的完善度與內容的豐富度才是決戰的重點。我們來看看國內幾家龍頭公司的態度來分析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

硬體品牌商:

acer :

宏碁暫停電子書閱讀器計畫,認為市場不夠大。 國內最大3C品牌選擇放棄市場,很可惜的是acer有Zinio 電子書平台,卻不去深耕。

ASUS:

預計今年4月會推出DR-950 ,以目前拿到的資訊,應該是沒有內建電子書店,也沒有與電信業者合作,但有提供瀏覽器,目前看來單純想賣硬體,重點也不是在華人市場。

BenQ:

已於今年1月推出nReader K6,內建eBook Taiwan 伊博特數位書屋平台,由eBook Japan維護,目前已有3萬本書,算是最積極的廠商,目前平台上的書籍都比較舊,不過已有零秒差書籍 自慢4推出,價格是紙本書的6折,算是跨出與紙本書同步發行的第一步,未來還是要靠多元的同步發行書及及雜誌,並將售價壓到5折左右,會比較有吸引力。目前整個平台沒有強力促銷的感覺,缺乏電子書與閱讀器搭售的活動及新書和暢銷書促銷的訊息,首頁的書都算舊書,有點暴露缺點的感覺。

台達電:

自身擁有電子紙技術的台達電,日前宣布與UDN合作,原本預計2009第四季推出產品,已悄悄延至2010 Q3,目前看起來發展的重點會是中國市場,與中國移動和漢王科技都有交流,自行主導的機會不高,應該是以尋求ODM訂單為目標。

 

在硬體製造方面是台灣最擅長的,相信各大廠都能很容易複製出與Kindle一樣優良的閱讀器,但既然名為電子閱讀器,重要的是閱讀的內容及購買的便利性,但由於長期以來重硬輕軟,重代工輕行銷,遇到軟硬整合這部分就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大都選擇找夥伴合作的方式,但在合作洽談過程最常會造成破局的原因為以下幾點:

1. 尋求訂單

與內容商與平台商合作過程,會希望對方下單確保出貨量,但內容商與平台商資本小,而且本身的書本銷售已有完整的產業鏈,不需要冒險去販售不擅長販售的3C產品,因而容易破局,我想既然合作,雙方都應有冒險承擔的勇氣。

而由於台灣的市場小,不容易出現大型平台商下單,因此大部分硬體廠商會轉向中國或歐美市場。

2. 過於注重毛利率

由於長期代工的影響,硬體商著重於毛利率的計算,只要行銷的計畫可能折損毛利,就很難達成妥協,因此很難看到吸引人的平台整合行銷企劃案。個人認為要創造新市場,初期不能以當前市場量去設定毛利,而是以達成目標量後去計算,例如:當製造1000台閱讀器成本預估 5000 NT,但若出貨量到達10000台時,成本可以降低到4500 NT,而且在出貨正常後的半年後,隨著零組件的價格的下降,成本可能低到4000 NT,因此一開始就以5000元來計算毛利率會導致門檻增高,行銷的彈性降低。

 

3. 缺乏製造市場區隔的產品

大部分製造商都希望能製造大量出貨的產品,但卻常深入紅海競爭,以電子閱讀器而言,應該可以規劃出針對學生、女性、上班族、男性、圖書館…等不同族群的產品,老是想一台機型走天下,導致洽談過程不順利。

平台及內容商:

目前已開始建立平台的有: 城邦集團、遠流、UDN、博客來..等,採用的DRM系統有HyrRead、Koobe、Adobe..等,在定價、授權及平台選擇上並沒有共識,而且目前沒有中立且積極的平台商介入,以台灣數位音樂市場為例,當初有年代邱董的iMusic平台帶頭與各唱片公司談統一售價,音樂授權後才開始了台灣的音樂市場,當時該平台並以預付版稅的方式,拿到新歌的同步授權,因此平台一推出就有50萬首音樂及幾乎與市場同步的新歌,但目前的出版商擔心數位化後的盜版行為會影響紙本書的銷售,都以少量的書先試水溫,新書及暢銷書都不支援同步發行,相對的市場還在不成熟的狀態,而且不同於數位音樂市場,數位音樂即使被盜版或散播在P2P平台,仍可將之視為傳播工具或行銷通路,唱片公司仍可以靠辦演唱會或其他加值商品吸引到粉絲消費,書本的作家沒有這樣的管道,因此在數位化過程中相對保守,整體市場看來還需一段時間的試煉。

美國有Amazon及 邦諾,中國有漢王,日本有Sony,台灣有誰會挺身而出呢?如果沒,只是半調子的做,自然雷聲大雨點小了。

星期二, 4月 13, 2010

安靜的革命 : 淺談數位電視

今年有幾項頗受專家看好的市場 : 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3D電視、隨選視訊、擴增實境..等,在台灣最風平浪靜的應屬隨選電視市場吧。

一 、里程碑

在NCC的強勢主導下,有3個重要的里程碑 :

1. 2012年無線台全面數位化 (DVB-T)

原有的5台無線台(台視、中視、華視、公視、民視)將於2012年停止發送,取而代之的是15台一般畫質(台視電視、台視家庭、台視健康、台視財經、中視主頻道、中視新聞、中視生活台、華視、華視教學台、優新聞體育頻道、民視無線台、台灣交通電視台、民視新聞台、公共電視、DIMO TV行動電視)及一台高畫質HiHD。

將類比電視台轉成數位電視發送的好處就在於使用一樣的頻寬(6 MHz),數位電視台可以壓縮成4-6個SDTV(一般畫質)或一台HDTV(高畫質),而且在時速130KM下依然看得清楚。

預計年底還會發放5張數位電視執照,日後可能會從現有的15台擴增到28台左右。

2. 2013年 有線電視(Cable)全面數位化。

目前主要的MSO(凱擘Kbro、中嘉CNS、台灣寬頻TBC、台灣固網TFN)都已經開始數位化,並已推出PVR STB提供用戶選擇,透過PVR STB除了可以看到原有Cable台的節目外,又加了一些PPV、VOD、 音樂頻道、HD頻道的內容,而且STB都內建有Cable modem ,可以玩一些互動功能,如遊戲、訂票、天氣查詢、訂便當.. 等,除此之外還能享有TiVO的電子節目表單(EPG)、Time-shift(時光平移)、節目預錄..等功能,相當方便,壞處是家中有多台電視的用戶,必須每台電視安裝一台STB,有私接Cable的用戶將無法觀看。

 

去年底台灣大哥大(TFN)併購了Kbro,而NCC於今年又宣布即將開放全區經營,遠傳也在考慮併購中嘉,目前又有中華電信MOD的攪局,想必Cable TV市場即將有一場大戰。

由於目前Cable TV採分區經營,因此如果你沒看過其他區的數位電視服務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3. 2011年2 月NCC將發放2張行動電視執照 (DVB-H , MediaFLO)

雖然我一直不看好用手機看電視的市場,但隨著手機的螢幕越來越大,又有中華電信、高通、富邦、旺旺.. 等集團的介入,或許會發展出一些新的應用。

 

二、 Cable TV VS IPTV

依台灣目前的市場,Cable TV的收視戶數還是最多,目前比較大的威脅是號稱有百萬收視戶且全區經營的中華電信的MOD,嚴然是Cable TV 與IPTV的大戰,但Cable台仗著長期與有線電視台的良好合作關係,全面封鎖有線電視台進入IPTV系統,因此在中華電信MOD上只能看到國內外無線台、音樂台、成人頻道及隨選頻道..等,在台灣收視率比較高的有線台如 : 三立、TVBS、東森、緯來、中天、年代、東風、HBO、Dsicovery..等,就都無法在MOD上看到,所以在直播頻道內容上,Cable TV還是佔有全面的優勢,但在互動性、加值服務及隨選影片服務上面,則以IPTV目前領先,以下是我覺得MOD還不錯的加值服務發展方向:

1. 歡唱坊

如家中加裝投幣試點歌機,每首5元,當日最高199,全館包月399,適合家中練唱。

2. 轉帳繳費

在STB上插上金融卡,就可轉帳,方便家中習慣搖控器操作的老人使用。

3. 領航股市

可以自訂自選股,觀察其走勢,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提供技術線型、盤後分析及下單功能。

4. 數位學習

目前有多台學習、知識及幼教頻道,是目前Cable台缺乏的。

5. 隨選影片/影集/電影

這部分與租片市場有點重疊,影片又不如租片市場新,但對於懶得出門選片的人,又不要求看新片的人,還算夠用。

 

這裡有Kbro提供與MOD的比較表,由此表可以看出,使用MOD須另外購買光纖網路才能看HD頻道及享受較穩定的網路,而Cable系統擁有多元的直播頻道及HD頻道為其優勢。

其中有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Cable業者(MSO)所提供的STB大都會內建cable modem功能,即使用戶沒有購買cable上網服務,STB還是有連上MSO內部網路的功能,這一點在發展互動服務及隨選視訊上相當有幫助,因為目前大部分的家庭仍是選擇ADSL/光纖上網而單純用Cable看電視,這將影響Cable業者發展隨選視訊服務甚鉅,因此內建cable modem的STB應該為未來主流,目前bbtv 已推出SD畫質的 VOD服務,而HD畫質的VOD服務,礙於頻寬,未來可能衍伸為Push VOD服務,預先將HD畫質的影片傳送到STB的硬碟上,用戶只要購買該影片就可以立即欣賞硬碟上的高畫質影片,不過此種方式能傳送的影片量不多,因此用戶並沒有太多選擇,研判並非最佳的解決方案。

我這邊提供簡單的比較表讓大家參考:

  MOD Kbro bbtv
HD頻道 3 ELTA HD
2 EYE HD(付費)
HBO HD
Discovery HD
ASN HD
NG HD
History HD
Golf HD
ASN HD
NG HD
History HD
Classical HD
SD頻道 100台 150台 150台
HD隨選VOD 電影
戲劇
動漫
綜合
運動
-- --
SD隨選VOD 較多 -- 較少
隨選PPV * -- 6台 SD
1台 HD
--
價位* 光纖20M/2M 700+620=1320
平台服務 89
EYE HD 140
超值黃金套餐 199
Cable 513
金級200
白金級350(含PVR)
AV全餐 450
Cable 513
成人套餐 400
HD套餐 200
影迷最愛全家餐200

 

隨選PPV : 還是直播頻道的概念,用戶可以購買某個時段的影片,在播放的時間須準時收看。

價位 : 季繳費用換算

由此表可得知, MOD隨選片上有優勢,而Cable在HD內容有優勢

 

三、市場新面孔

目前看到的有  IPTV solution的 VeeTV5TV 及衛星方案的 DishHD.

VeeTV 為午陽集團旗下威達超舜所經營,在台中縣市區域經營,由於其已拿到台中縣市的固網、Wimax、電路出租營運、網路業務營運執照,提供的服務相當完整,目標為提供有線電視、固網、行動、寬頻「四網合一」的服務,而且價錢頗具吸引力,未來還會推出wiMax行動電視服務。

5TV為中華聯網寬頻集團所經營,並未自行佈建last mile網路,申辦者僅需購買STB接上家中的ADSL網路,我比較擔心這樣的方式,比較不穩的網路的品質會影響收看的體驗。

DishHD 走的是高畫質衛星電視服務,家中需安裝衛星碟子,年代電通(現在的年代數位I’MTV)在2001年時推出過此類型服務,但目前已結束該業務,DishHD 憑藉這其在美國的經驗,不知能否在台灣擴展市場,值得觀察。這裡有開箱測試文

 

四、未來期望

加強電視內容及畫質 :

目前電視節目大都為NTSC畫質的內容,已無法滿足家中LCD 16:9螢幕及 Full HD高畫質的需求,因此各電視台亦需要開始提升錄影設備,製作高畫質節目,這部分似乎還沒時間表。

由於未來走的是三網合一的方向,互動節目也是下一個思考方向。

 

高畫質隨選視訊:

隨著家裡的電視螢幕越來越大,高畫質的隨選影片的需求會越來越高。

 

三網合一服務:

觀看美國有線電視龍頭ComCast,其發展方向就是往Triple play發展,因此積極擴展寬頻服務及VoIP以面對電信業者的競爭,一條線到家裡就能有電話、電視、寬頻上網的功能,對用戶而言很方便,未來更有可能擴增到行動裝置上。

 

擴增加值服務:

打開電視除了看節目還會想做甚麼事?

看天氣?收mail ? 看交通訊息? 訂票? 居家安全監控?玩Game?看能自行切換視角及下注的運動頻道?看能與主持人即時聊天互動的節目?看網路服務widget(facebook)? 唱卡拉ok?

加值服務在STB功能越來越強之後,有越來越多的發展可能。

星期三, 4月 07, 2010

大家來看賈伯斯:向蘋果的表演大師學簡報 讀書心得

上周看完了這本書,雖然自己並非蘋果迷,也看過Steve Jobs的幾次Presentation 的影片,而且深覺產品的規劃設計、品質掌控、及市場的定位遠比發表會當天的show重要,但如果單純以產品發表簡報技巧來看Steve Jobs的Presentation,著實有蠻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本書分為3幕(Action) , 18個場景(Scene) ,分別描述了簡報製作方式、傳達讓使用這感同身受的方式及現場簡報技巧及排演的方式。

 

Act 1 :Create the History

要有好的簡報必須要讓人信服、甚至道信仰,因此要精心規劃一套好的故事情節,要能吸引人及引起共鳴的情節,就如同一部好的電影一般,作者把這個劇本分成7個場景(Scene)

Scene 1 Plan in Analog

用紙筆或白板規劃,用類比的方式思考,在數位化的時候會更生動,以前與同事常會把在白板上討論的結果用數位相機拍下來,會後再整理簡報時會更好理解。

 

Scene 2 Answer the One Question That Matters Most

觀眾最想知道的問題就是你的主題與我有何關係? 注意大部分的觀眾都不懂技術,因此要用最簡單的主題及字句回答觀眾心裡面的問題,這樣才能引起共鳴。

 

Scene 3 Develop a Messianic Sense of Purpose

發展出宗教般的狂熱,個人覺得這與個人魅力與品牌形象有相當大的關係,Steve 很會展現出對產品的熱愛,當然微軟的CEO Steve Ballmer 也會,但他有點過頭了,請看一下此影片,在台灣好像找不到讓人狂熱的品牌級品牌傳道士,倒是Show girl吸引我不少的目光。

 

Scene 4 Create Twitter-Like Headlines

我想用Twitter式的標語(140字)已經算長了,若說新聞頭條式的標語,或蘋果日報式的標語可能更為貼切。

如 : iPod. One thousand songs in your pocket.

 

Scene 5 Draw a Road Map 

由於Steve Jobs 的簡報部用項目符號,而且運用大量的圖片、影片、道具、示範,因此在開始進時介紹時會先說明今天進行的road map,他非常偏好用3這個數字,主要是簡單好記,例如 : 我們有三種新產品,寬螢幕觸控式iPod、革命性手機、打破常規的網際網路傳輸裝置。 產品有3項重點。 實際展示3個部分,在口頭描述時,也會出現影像,讓大家清楚知道進行的road map 。

 

Scene 6 Introduce the Antagonist

塑造反派人物,通常是市場上的大金剛級公司,這類的公司大到一個程度就會開始聽不到消費者的聲音,Jobs很會利用這點讓大家感到同仇敵愾。

 

Scene 7 Reveal the Conquering Hero

塑造出如救世主般的英雄,當然就是Apple的產品,解決大家的不便,讓大家有更愉快的生活,並請大家一起加入Apple的使用者行列一起對抗反派人物。

 

Act 2 Deliver the Experience

Scene 8 Channel Their Inner Zen

充分發揮簡約的禪意,Steve的簡報通常惜字如金,走極簡風格,我記得曾參加一場演講,演講者告訴我,你參與的每場演講只要記住一句話就足夠了,我真的只記住他說的這句話(窘),人的大腦對圖像的儲存能力與比文字強烈,讓產品自己說話遠比一堆文字敘述好多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裝Mac air 那個牛皮紙袋吧。

 

Scene 9 Dress Up Your Numbers

妝點統計數字,很多數字聽眾無法直接理解,如30G與8G的差別,Jobs會說 30G 可以放進7500首歌,25000張照片或75小時影片。

 

Scene 10 Use "Amazingly Zippy" Words

善用驚嘆、不可思議、好酷、很神奇的這類字眼。

 

Scene 11 Share the Stage

與人分享舞台,找一些盟友站台,比爾蓋茲就曾經用視訊參加過Apple產品發表會。

 

Scene 12 Stage Your Presentation with Props

現場示範可以讓觀眾有更佳的印象。

 

Scene 13 Reveal a "Holy Shit" Moment

製造驚喜,例如在iPhone產品發表會,本來說是介紹3樣新產品,結果是3合一為一台iPhone。

 

Act 3 Refine and Rehearse

Scene 14 Master Stage Presence

熟練舞台技巧,肢體語言及聲調相當重要,過於刻板平淡,底下的聽眾容易疲勞厭煩,我得承認自己的嗓音很具催眠效果,有次簡報完開燈後發現後排全睡著了。

 

Scene 15 Make it Look Effortless

表現得輕而易舉,Jobs 都是經過很多次的排演才上場,我以前的簡報很多時候都是前一天晚上才趕完@_@,常得靠臨場反應。

 

Scene 16 Wear the Appropriate Constume

適當的服裝,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牛仔褲加高領T,我覺得消費性電子產品還蠻適合用,但台灣地區的大老闆大部分都愛身穿西裝。

 

Scene 17 Toss the Script

拋開腳本,目光多與觀眾接觸。

 

Scene 18 Have Fun

享受簡報的樂趣,我就有遇過展示公司產品的同事,在示範時發現產品的問題,會不斷嘗試,並產生厭惡的表情,Jobs在檯面上會表現得輕鬆或用玩笑帶過尷尬。

 

Encore:One More Thing

Jobs 常在結束時用 One More Thing來製造意外的驚喜。

 

看完Jobs的產品發表風格,再來看看台灣地區目前的產品發表會 ,由於大部分都是外包,因此型式大同小異:

 

ACT 1 Opening

Scene 1.  Show girl 熱舞或Live band開場

Scene 2. 辣妹主持人上台介紹產品及產品代言人 和 公司大老闆上台

 

ACT 2 Introducing

Scene 3 產品經理介紹及展示產品。

 

ACT 3 Ending

Scene 4 現場試用產品並與Show girl和代言人合照

 

我想show girl 可以讓現場更活絡,但不能模糊了焦點,如何在產品發表會上,讓消費者很清楚產品的訴求重點及特色和競爭力,是每個產品經理及品牌公司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星期五, 4月 02, 2010

雲端服務與虛擬主機之比較(一)

  最近新聞常聽到雲端服務,也有不少論壇在討論雲端商機,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聽的霧沙沙,到底啥是雲端呀?不就是Server端或web based的東西嗎?這邊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部份

以前如果是一家公司想推出自己的網路服務,一般MIS都會準備

  • 架設硬體環境 : Router , Switch ,web server, AP server , Media server,Mail server, firewall , load balance,KVM , Database , Storage(NAS , SAN),  Broadband network,UPS, Network Monitor,IPS…等
  • 安裝OS及Ap server : 安裝Windows server 或 Linux、Apache、Tomcat、Exchange 、WebSphere、Oracle 11g…….等
  • 安裝程式及服務 : 線上電子型錄、客服管理系統(CRM)、PLS(Product life-cycle system)、視訊會議系統、PMS(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企業入口網站……等

 

一般這樣的架構若還要建置機房,通常動則好幾千萬的預算,因此就有了co-location 主機代管服務,讓企業不必自行建置機房,把硬體環境全都建置在IDC的機房,如果預算不足者,通常會選擇所謂的虛擬主機(web hosting)或專屬虛擬主機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 ,只單純租用主機,而這2者的差別在於 : web  hosting 平台環境都已架設完成,用戶只需上傳程式即可使用,但用戶沒有硬體的管理權,不能隨意安裝元件,而且因為與其他人共用server,可能會因為他人的程式問題把自己的網站也搞掛,而VPS就相當於在遠端管理自己的機器,彈性高當然費用也相對較貴。

硬體架設完成,OS/AP平台也都佈建完成後,就要開始裝上軟體,軟體也需要建置成本,可能是外包、購買套裝軟體或自行開發維護,通常光一套ERP、 CRM、企業mail server…..等,也都需花上不少的費用,目前雲端最主要的應用就是解決企業的這些問題降低其營運成本。

目前市面上的雲端服務目前大都劃分為3大部份,如下圖,或許大家都聽過網格運算、叢集運算、公用運算,我們可以把他看做分散式運算的演進,目前較成熟的就叫Cloud computing,他能提供的服務更強大,而且幾乎不用自己建置設備。

圖片來源: Cloud Computing Basics

 

1.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有些人的認知是這就是軟體租用服務或application on-demand,比較著名的幾個軟體服務如:

Gmail企業版 :http://www.google.com/apps/intl/zh-TW/business/index.html

       開始有許多中小企業使用Gmail 企業版,可以節省硬體費用、Exchange 授權費、人員維護費用及薪資,在該網站Google 做了1個3年的成本比較表.

 

Webex會議服務 : http://www.webex.com/enterprise/saas-advantage.html

      只要線上申請,馬上可以依需求設定完成公司需要的視訊會議室或全球化的con-call系統,用多少買多少。

 

 

2.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最著名的就是Google appengineSaleForce force.comMicrosoft Azure platform, 他們的共同點都已有全球化的軟硬體建設環境,並有成熟的網路服務開發平台,透過完全性、穩定性的考量,重新定義平台,提供給用戶完善的的開發環境去佈署網路應用程式。

我們可以看一下Platform的比較圖,Amazon AWS以IaaS出發,目前也跨足到PaaS上來了,開發者可以利用平台的程式框架、storage、database,開發需要大量運算或執行的application 。

 

圖片來源 : ZDnet.com

關於價錢的部分 我拿Computer Cloud的費用做一下比較,Amazon 的費用最有彈性但目前只在美國及西歐提供服務:

 

一旦你的Application 佈建完成,運算資源的費用如下:

Google appengine
資源 單位 單位費用
連出頻寬 GB $0.12 美元
連入頻寬 GB $0.10 美元
CPU 時間 CPU 時數 $0.10 美元
儲存的資料 GB/月 $0.15 美元
電子郵件收件者 收件者 $0.0001 美元
Amazon EC2 windows
資源 單位 單位費用
連出頻寬 GB Free through June 30, 2010
連入頻寬 GB $0-0.15 美元
CPU 時間 CPU 時數 $0.12-2.88 美元
儲存的資料 GB/月 $0.10-0.15 美元
Microsoft Windows Azure
資源 單位 單位費用
連出頻寬 GB $0.15 美元
連入頻寬 GB $0.10 美元
CPU 時間 CPU 時數 $0.12 美元
儲存的資料 GB/月 $0.15 美元

 

 

3.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又稱CaaS(Computer as a Service)或HaaS(hardware as a Service),IaaS的vendor 有Amazon的AWS,中華電信最近推出的HiCloudGoGridRackspace,可以依自己的使用量隨時取用一大群的server,也可以隨時關閉,伺服器的使用價格可以小到以小時計算,Storage 、Database 也都已使用量來計算費用,申請完後,你就可以直接管理這些虛擬的server,可以說是VPS的進階版,整體都是虛擬機器的概念,可以依用戶需求隨時做資源調配,至於到底有沒有比傳統VPS便宜,我們下次來探討一下。